回首四年|未来的路

本文于2020年7月11日发表于知乎专栏,查看原文
本文于2020年7月12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查看原文

虽然我高中的时候就想着将来要科研,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只知道可能要争取推免资格,为此准备了一大堆加分项目。在对科研的憧憬中,2017年9月,我加入了朱通老师的课题组。加入课题组的第一天,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做科研,又为什么想做计算化学的科研?我回答了以后,他又告诉我,一定要出国读书,我表示自己的英语很糟糕,他却说,没关系的。当时,我对科研界招聘的要求毫无概念,对国外学校的录取要求更是一无所知。海外经历的重要性,也仅仅从数次组会中得知。大三这一年,我怀着对科学的追求,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科研上[1]。

临近大四的时候,我有点慌乱,那时我没有任何考试成绩,也不知道该如何申请学校。和老师商讨后,我坚定了申请出国的目标,同时将保研和考研作为备胎方案。当时,我再次表示我的英语很烂,老师却强调这个不是问题。5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隔壁学校的GAUnion,一个文书互助的线下组织。后来,我加入了第三组,在组长的帮助下,我大致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选导师、考试、文书、推荐信、申请。

到了8月底,在学院的要求下,大四的专业实习课程已经提前开始,那是我大学以来最关键、最忙碌、也是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因为和考试时间冲突,我果断放弃了推免面试,同时开始在课程的空闲时间,全力做申请的准备。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用Excel列出了申请目标,也了解了各校对托福分数的要求。然而,我对英语仍然一窍不通,托福在接近裸考的情况下只考了71分,GRE在纯裸考的情况下只考了Q170+V131,之后几次N战托福越考越低。这与各项目对托福分数的要求相差甚远,要求最低的学校也要求托福有79分。那时,我非常沮丧,和组长和老师倾诉道,我觉得自己可能申不到任何学校。他们仍然鼓励我试一试,大不了来年再战[2]。

在考分的同时,我仍坚持完成其它既定计划。在GAU小组的互助下,我们利用若干个傍晚的时间,完成了五轮的CV和PS的文书互改,11月最终完成了第五版的CV和PS。这无疑是展示我科研经历和科研能力的最好手段。我在CV和writing sample中放入了五篇文章,包括两篇一作;虽然这五篇文章只有一篇已经发表,而一篇关于ReacNetGenerator的一作只是preprint,剩下三篇,包括深度学习相关的一作,都只是专业实习课程期间刚刚完成的Draft[3],然而是否发表并不会影响科研的价值。PS中则包括详细的科研经历[1]。推荐信方面,除了找我的导师和计算化学中心的director外,我还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学院内另外一个优青,在参与他的项目的同时,获得了推荐信。时至2018年12月上旬,我挑了几个分数要求较低的学校陆续完成了申请,由于我的托福成绩,我却也相信希望比较渺茫。

12月下旬,我又在七天预习、接近裸考的情况下体验了一把考研。当时我已经做好了gap一年的准备[2],但不知道是以研究生的身份gap,还是以科研助理(即学士后)的身份gap。此时,我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对未来的发展比较悲观,不过还是决定继续投入到科研中,用科研排解压力。正是在这段时间,我认识了Linfeng Zhang和他的团队。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新一年的1月下旬,Rutgers University的Darrin York突然发邮件联系我说,想和我聊一聊。这又给了我一丝希望,我开始重视起来。1月29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我们通过Skype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交谈,Darrin问了我的两个课题,以及将来的研究计划,我一一进行了回答;我问Darrin组里的成员是不是经常写代码,得到的答案是yes[4],并表示组里有写GPU代码的工作[5];Darrin又问我擅长什么编程语言,并表示C++非常重要。整场交谈都是亲切友好的,这又给了我一丝希望。

2月,我拿到了考研成绩,毫无疑问失败了——裸考终究是不行的。我沉浸于可能失学的巨大痛苦中,此时Rutgers University仍未有消息。于是我主动发邮件询问相关进展,Darrin回信表示,他觉得我很适合他的课题组,但是招生委员会对我的英语成绩表示担忧,但是Darrin认为,他可以说服(convince)招生委员会,我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弥补口语上的不足[6],希望我能否通过一段文字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他可以带给招生委员会。我写了一段我科研上的工作和最新进展,发了回去[7]。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周后,也就是2月的最后一天凌晨,我在凌晨4点醒来,惊喜地发现了被录取的邮件:

As Chair of the Graduate Admissions Committee I am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committee has recommended your acceptance to our Ph.D. program, entering Fall 2019.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个项目给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之前,我觉得本科生每月¥800的科研津贴已经非常豪华,而攻读博士一年给$37,000,着实超出了想象。之后,我接受了offer。

I am also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in addition to a full package including stipend ($30,000 for the first year and an additional $4,000 to be used towards student fees), tuition remission, and health benefits, you have also been selected to receive a CCB merit supplement of $3,000.

被录取后,心理压力一扫而空。搞定签证后[7],8月,我开始了攻读PhD的生涯。回首往事,事实证明,老师几年前说的一点也没错,英语不好绝不是学术道路的阻碍,科研能力才是更加关键的因素。绝对不要轻言放弃,也许成功就在眼前。​


这是回首四年系列时隔一年后的再次更新,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将介绍一下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和学生工作的经历(或许又是一年后再更新了)。

注释:
[1]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仔细论述。

[2]然而,事实证明,gap一年就等于gap两年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一阵庆幸。

[3]发文章无疑是个周期漫长的过程。目前这五篇文章的状况是,三篇已经发表,一篇正在审稿,剩下一篇还没有投出。

[4]可是当我加入课题组后,发现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编程,不过会编程的无疑比我更厉害。“山外有山”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是山。

[5]和目前正在风口上的深度学习相比,写GPU代码显然发不了什么好文章,后来被我们默契地无视了。后来,我继续​做着深度学习相关的工作。

[6]这个理由真是巧妙,我自己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7]中间遇到了一点波折,不过那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