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四年|学科竞赛2·计算机应用竞赛

本文于2019年5月31日发表于知乎专栏,查看原文
本文于2019年5月2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查看原文

前天,我介绍了学科竞赛的概况。今天我来讲解一下计算机应用竞赛,该类比赛采用“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体系:

  • 校级: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教务处和计算中心主办

  • 省级: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市教委主办

  • 国家级: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

校赛有一点点奖金,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均在学校竞赛名单内。国家级比赛已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该排行榜中,华东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83名。

每年10月,学校会发布校赛和上海赛的竞赛通知,12月前同时报名校赛和上海赛,并提交比赛作品,计算中心根据作品情况,决定是否同意报名上海赛。次年3月,重新提交校赛和上海赛的最终作品。之后,校赛和上海赛分别进行初赛和复赛,初赛只审阅参赛文档,决定复赛的参与资格,淘汰约1/3的作品;复赛为现场答辩演示,并根据复赛答辩情况决定获奖情况。校赛的获奖名额较少,进入复赛后仍有可能不获奖;上海赛的获奖名额较多,不过仍有优胜奖(安慰奖),但一等奖的名额较少。上海赛入围复赛,则有资格于5月报名国家赛,但每一类作品每个学校也有名额限制,一般会根据上海赛的结果由高到低排序。国赛的初审一般只审核是否抄袭、是否一稿多投参加多个竞赛,不会淘汰作品;至7月-8月现场答辩后颁奖,三等奖保底,一等奖仍较难获得。

值得注意的是,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赛事的获奖档次彼此独立,没有任何关系,只需注意参加国赛必须上海赛入围决赛。以我为例,大一时校、省、国分别获三等奖、三等奖、二等奖;大二时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大三时校赛获三等奖,上海赛却未入围;今年校赛未入围,上海赛却获得了一等奖,正准备参加国赛。可见不同评委的喜好完全不一样,想在所有比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其实也是一件比较玄学的事情。

校赛省级国家级
2016三等奖三等奖二等奖
2017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
2018三等奖未入围复赛无资格
2019未入围复赛一等奖报名中

系列赛事的报名费和交通费全部由学校承担,上海赛时会包车集体前往答辩地点。

下面说说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作品的技术含量当然是重要指标,只需达到“及格线”即可,但决定奖项的、评委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应用和设计。大一、大二时,我开发的化学e+完全来自于我的脑洞,虽然小程序版本的使用人数已达2万人,但应用性其实欠佳,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作品我认为有诸多应用,但也只是说说而已”。我观察到,参加比赛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今年,我拿着科研工作的副产品参赛,一举获得上海市一等奖,仿佛打开了新大陆。科研,不就是计算机最好的应用吗?这也使我们成为学校第一支指导老师和参赛队员完全来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队伍。关于我这两年的科研经历,我将另开文章回忆,本文不再赘述。

ReacNetGen

评委能够接触到的,包括作品本身、作品文档、作品视频、答辩演示文档。切忌只专注于作品本身,这是参赛新手常犯的错误。事实上,作品的辅助说明材料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给评委老师留下第一印象。作品完成后,可以委托校科技处申请软件著作权证书,学校报销申请证书的全部费用,当然知识产权也归属学校,之后便可以在答辩时或文档中进行说明。

这一比赛无疑提升了我的编程的能力。我大三大四进行科学研究的编程基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大一大二时参加计算机比赛时,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编程。事实上,编程和应试能力一样,也是一项“熟练型”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绝对为正关系。因此,这一比赛绝对使我收益终身。

不过,自从我上周拿到上海市一等奖后,我就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如果大一时就开始进行开发软件的科研工作,不久可以同时在科研和竞赛上取得成功,既发了文章又拿了奖项?这里就必须打个广告了:我们课题组持续招人中,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学校封网期间请打开VPN)。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类比赛中,我几乎已经拿过校级和省级的一等奖,只差一个国家一等奖。今年7月,我毕业一个月后,我将继续参加国家级的比赛,希望能用国家一等奖为四年的学科竞赛生涯画上句号。

下一篇文章,我将详细介绍数学建模竞赛,这也是我去年拿到了国家一等奖的一类竞赛。